深切悼念大别山之子——冯(老)纪新同志
作者:张玉树 文章来源:中国河南干部网 点击数: 19158 更新时间:2008-5-26
我很清晰的记得,那是1997年12月20日下午4时许。有商城县四大班子领导一行数十人到京慰问党、政、军有关部门工作的商城籍同乡。每年一度的同乡联谊活动,被安排在丰台总后直属分部礼堂举行(当时曹孝全任该部参谋长),5时左右等候到场的主要领导有国家计经委领导冯记新副主任和总后勤部原副政委曹思明等领导。他们一下车就和大家招手致意。并集体合影留念,当时气氛非常热烈。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并面见冯老。他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善于言谈的气度所感染并留下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特别是他谈及到地方上工作的有些干部,为了早出政绩,多出政绩,向上级谎报说:“山区贫困群众已脱贫致富奔小康了,要求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时,对此冯老很不客气的加以否定,并苦口婆心的规劝加以制止,为大别山老区人民其可谓用心良苦。试想,又有几人在高位上心里还时刻装着咱老百姓?想着咱老百姓?从这一点就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了。
也许职业的习惯和好奇的心的驱使,我特别留意从别人那里收集整理资料。希望有朝一日完成一部《冯老传》记。让家乡人民更真实地走进冯老,了解他那光辉灿烂的人生轨迹。可惜事与愿违,冯老就因病长逝,于2005年7月21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
冯纪新同志,1915年3月5日出生于河南商城县双河区(现划为安徽省金寨县)。早在1935年在北京读书时,就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并于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受到组织派遣,冯纪新同志回到开封,任河南在大学抗战工作训练农村服务团总队长兼党总支部书记(后更名为河南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他带领战教团(简称)积极贯彻党的指示,为建立豫东南抗日游击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我党我军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
1938年至1945年秋,他先后任中共豫东南特委党委兼商固中心县委书记,皖东南舒无地委组织部长,定凤怀中心县委书记兼新四军18团政委等职。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指示,为在敌后建立和巩固我党领导下的乡村政权,发展敌后武装,发展和培养党的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置生死与度外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抗战胜利后,冯老顾不上歇口气,又奉命调往东北工作。1945年11月后,任中共嫩江省委组织部长。46年6月至47年底,任讷河中心县委书记,负责土地改革的试点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剿匪扫霸、建党、建政等一系列斗争。把嫩江建设成为东北战场可靠的大后方,为解放东北的胜利垫定了决定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至1954年,冯老先后任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54年8月嫩江省与黑龙江合并,他任新组建的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1960年以后,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兼东北局委员和农委主任。他在东北工作十几年,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为支援朝鲜前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齐齐哈尔等地生产第一线,迅速组织恢复了一批军工企业的生产,并和工人师傅一起探讨增产的办法和措施;在主管东三省农业期间,他多次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1961年他对东北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研究调查报告。呈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亲笔加了批语,并印发大会作为会议参考资料;他还参与了中央《农业六十条》的起草工作,后被载进了《毛泽东选集》中。
1964年9月至65年5月,冯老调任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在短短八个月时间里,他三次去苏北四次去下河调研,并为当地治理水患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65年5月,又调任八机部任职,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和迫害,对身心健康极大伤害。直到1972年,才恢复工作,任一机部设计总院党委书记。1977年后,冯纪新历任甘肃省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省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他在任职期间,针对甘肃的农业和水利工程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事业,选拔民族干部时,更关注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卓绝的、举世瞩目的贡献。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2月,冯老回到国家计经委和中顾委工作。积极发挥老同志余热,为中央当好顾问和高参的桥梁作用。表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高尚情操。他多次参于考察省部级领导班子选拔和建设;检查地方执行中央政策方面的情况。为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和政策引导方面做了大量旧有成效的工作。并多次向中央提出书面建议。并协助有关部门在全国建立经济信息报刊协会,为我国经济信息事业的教育发展,继续做出无私奉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精神可敬可佩。
冯纪新同志是党的八大,十二大代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特邀代表,列席了党的十五次,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七十年革命生涯中,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党指到哪里就奋斗到哪里,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一生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清政廉洁,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热爱家乡,关注大别山老区人民的疾苦和发展建设,为家乡人民无私奉献。无愧“大别之子”这一崇高荣誉。冯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斯人已去,伟业不朽。作为有良知的大别山子民,我们不能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有大别山佐证,冯纪新——这个光辉的名字,他将于大别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有多少次夜半归家途经八宝山革命公墓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念叨一句:
安息吧!冯老: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