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豫小传: 吴宁豫,祖籍江苏南京市人,生于1952年,现在郑州工作,现为国家工艺雕刻一级高级技师、中原书风中原画派联盟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玉雕大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南京金陵印社常务理事、郑州市老艺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家艺术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画网艺术顾问。
吴宁豫——刀石里的佛道禅心 看吴宁豫的篆刻、金石作品,有的典雅精巧,如玉树临风;有的浑穆苍古,端稳沉雄;有的朴茂随意,意趣横生。但每方作品都真力弥满,各有消息而风格统一。 见其人,白胖敦厚,满脸笑容,稳稳当当坐在面前。环顾满屋的石头和大小不一的章料,问他什么感受?他呵呵一笑说:“幸福快乐呀!这些石头章料,有的是我花钱买回来的,有的是我从山上捡回来的,别人看着没用,我可都把它们当成宝贝。”说起自己是如何走上书法篆刻创作这条路的,他思路清晰,娓娓道来。 吴宁豫祖籍江苏南京,生于河南郑州。他少年聪慧,兴趣广泛,动手能强。中学时就喜欢写字、画画,是班里的文艺骨干。当时,学校里经常办黑板报、墙报,板面设计、各种字体的书写、插图都是他领着几个同学做。学校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要排演节目,可是没有乐器,那时大家的经济条件有限,他就自己动手做小提琴和二胡。 1973年,高中毕业的吴宁豫,与同学一起上山下乡到农场劳动。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仍然不忘努力学习。由于身处边远农村,远离城市和家庭,他们是父母和亲人们的牵挂。每月,城里的父母都要给在农场里劳动和生活的孩子寄钱、寄物。去邮局领钱取物需要印章。可是,那时大多数人都没有。他们看到吴宁豫刷在墙上的标语和写在板报上的字不错,就来找他想办法。吴宁豫用干肥皂头或萝卜块给他们挫巴挫巴“一方印”,盖上去还真管用。平时,吴宁豫是个有心人,上山种地下河捞沙时,一些看上去大小适中的青石瓦块,他就捡回来洗净,观形查色,然后在石头上刻字,在瓦片上刻人物,他还用一方方打磨得溜光的小石头刻成印章、烟斗、烟嘴儿、尺子分别送给朋友们。天阴下雨时,捡回的石头刻完了,他却意犹未尽,就去厨房抓一把米,在米粒上刻字,直到把米刻完才去休息。正是这些兴趣的引领,使吴宁豫练就了令人赞叹的刀功锉艺,为日后的篆刻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刀凿汉碑 心悟玄机 1976年,吴宁豫入伍,成了河南省军区独立一师枪械制造所的一名军人。1980年,他转业到河南省五交化公司宣传科工作。平时,他的工作就是制作大型宣传牌,写宣传标语,或配合国家政策承办一些文艺宣传活动。也就是从那时起,吴宁豫才真正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开始书法篆刻的创作。 刻印是在孤文小石上显示的技法,并以篆书为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写篆。纸与笔是软性的,且纸的面积大,而刀与石是硬性的,在方寸之间的石面上,如不能解决笔在纸上的挥洒自如,就无法解决方寸石面上的虚实相兼,婉转流畅的问题。吴宁豫学习书法、篆刻肯下功夫,不投机、不偷懒,按部就班。一是大结书缘,因身居省会,他是各大书店、图书馆的常客。他买来大量的碑帖、拓片及书法篆刻理论书籍,得空就读、抽空临帖、写篆。《缪篆分韵》、《汉印分韵合编》他常置案头,前辈篆刻名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的印谱反复临摹,认真琢揣磨。他临得最多的就是汉碑、汉陶、汉镜、汉简、汉币等。对秦汉传世实物的追摹是取法。二是间接借鉴明清以来各篆刻名家的印谱中各种不同风格的印文和边款跋叙,对于前人的理解和把握,是为了广纳博取。无论是刀法还是边款,朱文还是白文,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收获。他不满足于仅学一家一派,而主张“兼收并览”。只有正确理解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创作出气血丰盈的作品。三是走出去以印会友,与时贤切磋。他常向省会的著名书法家张海、唐玉润请教,与篆刻名家李刚田、王晨等相互交流,并拜国内书法篆刻名家帅立志为师。目的是在“见人”中达到“自见”。每年他都找时间与画友一起去访问名山大川,写生、画画、寻石、听泉,在大自然中放松、体悟,然后融入自然。五岳泰山、华山、嵩山的沟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吴宁豫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等重要。只有在认识古人、今人,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进而才能深知自己、发现自心,才能汲取前人经验,用心感悟,创作出个性鲜明的作品。 近30年来,吴宁豫对汉碑、明清大家的沉浸和心摩手追固然不乏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他独具心得的理解,和大胆准确的表现才是质的提升。从理念上看,他的作品,取法经典而决不复制,而是把每一块汉碑经典复原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然后加以去粗取精,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拿来”。方法上他强调写意,追求自然。刀法纵横捭阖,痛快淋漓,注重线条的质感和金石味,燥润互生,结字章法,大胆尝试,令人耳目一新。并以现代构成冲破传统章法模式,赋予篆刻布局安排新生命,能够自由地取舍,才能成功地创造。 由于直取秦汉,又杂取晋唐,因而,吴宁豫的作品可分三类。一是典雅精巧类。如《禅》、《长乐》、《慈善》、《德大自在》、《中得心源》、《独秀奇峰》等,作者在理解的基础上继承创新,用现代构成强化其风韵特征。正面细品,有如玉树临风,清迈之态可掬,旷逸之神超然。《登泰山而小天下》、《富贵花开》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二是豪放沉雄类。《厨王争霸》、《观察与研究》、《悟》、《文武双全》、《苏飞》、《文德》、《杨氏》等多款篆印白文浑穆苍古,气韵生动,朱文则朴茂随意,逸趣横生。三是匠心独运类。或强调变化,极度夸张,如《叶》、《喜气洋洋》、《心似白云》,或强调构成,时出新意,如《少林雪景》、《索强》、《延年益寿》;或强调造型,形神兼备,如《人生酒宴》、《龙行天下》、《鸟语花香》、《毛凤麟》等,方家善于制造矛盾又善于调和矛盾,运用梦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是吴宁豫篆印艺术的多变而又能统一的根本。他从容地以丰富的刀墨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作品。 妙道自然 独具风采 吴宁豫先生喜欢书法,善画山水。他的篆刻作品,师法传统,又师法自然。“白文”顶天立地,四周靠壁,疏能跑马,密不容针;朱文铁线刚劲,干练大气。也反映了吴宁豫先生在做人方面的纯粹与彻底。他为人坦荡真诚,不隐瞒,不虚伪,做人做事讲究实实在在,因而他的作品也率真自然,不急不躁。得到了国内行家的喜爱和好评。 多年来,吴宁豫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个脚印。他不计得失,勤奋耕耘,无偿为人制印数千枚,其中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及省内外一些名人雅士。创作篆刻、书法、国画作品上万幅,光印谱就有厚厚的十几大本子。由他创作的大型印章“五福娃”,是用重达十公斤寿山石雕刻而成,高25cm,是目前国内“五福娃印章之最”,并多次参展,被多家媒体报道。小型“五福娃” 年参加全国书画展,并荣获金奖;2006年,在“走进郑州.第五界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上,其篆刻作品荣获创新奖,2007年5月,其篆刻作品参加“燃情岁月全国书画展”荣获金奖,并被编入《当代老年人书法艺术家精品集》。为河南省电视台“厨王争霸”栏目刻制的背景大印章,为河南省电视台8频道制作的大印“翰墨春秋”被电视台收藏。还有一些书法、篆刻、山水画,参赛、参展后被入编画册和被知名人士收藏。 现在,身为高级篆刻师、书画家、金陵印社常务理事的吴宁豫仍然忙碌着。但有空他就坐下来,与书石为伍。他说:“坐在堆满各种石头章料的屋里,有一种回自然的感觉,外面纷扰的世界与我无关,选好质材,我马上就能进入创作状态,镂石垦玉,精雕细锉,入定一般。”有个诗友看了他的作品后,信口来了几句:“凿向鸿蒙洞底天,汉碑萦梦几千年。无根无蒂谁能解,佛道禅心瓦砚边。”有点玄,但送给吴宁豫很合适。 身居省城郑州,在这个灯红酒绿而又充满喧哗的世界,吴宁豫却能排除各种诱惑与纷争,闹中取静,与刀石为伴,沉迷于自己的金石世界,定有一种佛道禅心,定能取得阔大的收获和圆满。
附录:吴宁豫老师艺术人生
认识吴宁豫老师的人,无不羡慕他的幸福生活,他关爱着他的妻子,有个聪明爱的女儿,有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摄影爱好,有着一颗与世无争,淡定自然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追求一一篆刻。提起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和挚着研究,用他的笔名“石蚕”来形容最为恰当,象蚕食桑叶一样,在无形与有形、在有章与无章之间他手中的刻刀过后就是一方方艺术的精品。再看他的作品时而稳重、时而大气、时而细劲再露,时而点画自然,有的朴素之至,有的精美之至。这些都与吴先生广交宾朋,善缘佛心有关,他平时带着相机走访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灵性,为自己的篆刻艺术铺就一条取之于自然的神韵,他在与少林寺等高僧禅悟世理,开阔心界,这些禅意与悟觉对于他的篆刻容入了更多的感染力和给人视觉之冲击力。从而吴先生篆刻之时所持有的无为谦恭的心态,朴实淡远的意趣,很值得尊崇。在当今市场经济多样化的时代,唯独他的篆刻作品不躁急,不炫耀,很是难得。
刚步入吴老师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他写的“石蚕”,国务院参事王亚民题写的“石蚕”,少林寺方丈为他题写的“佛”字,少林基金会会长题写的“妙道自然”和满室的大小石样,大大小小的篆刻工具,伴着墨香书味,无不让人留恋往返,给人以精神的温润,随手把玩和欣赏他的篆刻作品,从他选料上讲究,材质的蔬密有度,刻文平淡而简远,大气而有力,技法上古典而不呆板,创新而不繁复。正当我们沉浸在他艺术的天地里回归心灵的同时,我们另一个方面了解到吴老师现在的成就,都来自与他先天的努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以及酷爱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