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取性灵真——花鸟小品画浅谈
陈玉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家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大量的思想。”小品画顾名思义,以“最小的面积”为特征,是绘画中的“小不点儿”。它如诗中绝句,词中小令。往往尺幅之纸能表现大的境界,用简单的笔墨去表现深邃的意境,即所谓“少少许胜多多许”。一副小品画除了娴熟的笔墨技巧河以少胜多的布局外,其之所以能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往往在一个“情”字。借物言情、情景交融、移情于物,物即是人……凭着自己感情的冲动,用有个性的带感情色彩的笔墨去塑造有个性有感情的形象,让人通过画面去联想,去领悟大自然、宇宙和人生哲理。一花一鸟都让你联想到人:一对毛绒绒的小鸭在春水中嬉戏,令人回忆起童年的友情;蚕豆花下两只雏鸡一心一意在觅食,从它们亲昵的姿态中,似乎令人听到相呼相唤的唧唧声;沾满湿露的蒲草中,两只早起的小鸟相偎依着面向远方,迎接新的一天……我在画它们时总是把感情投入进去,自己作品中的小生物就像自己的孩子,濡墨落笔往往是一往情深……因为只有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爱,才能引起观者的爱心,唤起观赏者深层的审美感受。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当代花鸟画发展面临着一个抛弃笔墨、抛弃写实功夫的痛苦过程……只在技巧和形式上做文章,象流行歌曲一样的流行的花鸟画只做到了技术的表演和卖弄,所缺乏的恰恰是艺术的灵魂:情感的表达和内在的精神底蕴。附丽于审美意识的情感,能使作品获得深度和力度,获得持久的生命和意义。这种审美情感的获得涉及到审美主体——作者的人生观、美学思想、人格修养等方面。
小品画的画面越小,就要求内涵越深,意蕴越厚。我常有两方印语鞭策自己:一曰“以一当十”——这是要求画的内蕴要有深度;一曰“以十当一”——这是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传统,广泛积累,厚积薄发。因此我一方面喜欢到生活中去发现有趣的画材,寻觅诗意,一方面用相当多的时间去读书,除诗词外还喜欢看一点《易经》、禅学之类,久之画出画来自有一种言之不尽的意趣——即余意、韵味,开掘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杜甫诗云:“直取性灵真”,诗涉修饰,便可憎鄙,画亦如此,笔性墨情,首要者乃人之真性情,直抒胸臆,畅诉衷肠,真情真性才能达到归朴返真,自然大成,才能达到“信手拈来世已惊”的彻悟境界。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反其意就是“烹小鲜如治大国”,在“烹”小品画这个“小鲜”的时候,画家所付之笔墨的,不正是穷一生精力所积淀起来的文化内涵和人格力量,不正是他满腔的真情真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