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字拂云,号云梦山人、书坛李三,祖籍河南汝阳人,出生于书香世家,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原书风中原画派联盟艺委会委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北京荣宝斋签约书法家、广州世纪画廊签约书法家、中国书画艺术网艺术顾问,全国城市党刊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首家视频杂志《魅力中国》美编,《中国书画市场报》社长暨《华夏丹青》杂志社副主任编辑。
附录;现已组建成功运营的隶属文化部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中原书风 中原画派联盟】分支机构介绍:1、中国领导干部河南书画研究院;2、中国领导干部中原文化书画研究院;3、中国领导干部黄河文化书画研究院;4、中国领导干部冀鲁豫书画研究院;5、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郑州分院新郑市创作基地;6、中国乡协易经文化书画研究院;7、中国禅学文化书画院暨l洛阳汝阳县观音寺创作基地;8、中国佛教文化书画研究院暨开封大相国寺创作基地:9、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豫东永城创作基地:10、中国乡协酒祖仪狄故里书画研究院:11、中国领导干部大别山书画研究院:12、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太行山写生创作基地;13、中国领导干部商都书画研究院:14、中国领导干部传统文化书画院豫北滑县创作基地;15、中国茶都文化艺术研究院;16、中国乡协道教文化书画研究院:17、中国乡协信阳商城县文联伏山创作基地:18、中国乡协豫南商城县李集朱围美丽乡村建设暨传统文化示范基地 。
李俊峰老师幼承家训,爱好书法,初习颜柳,后临汉隶、魏碑,主攻王铎、米芾。兼学书法理论,旁涉书法版权及诗词、楹联等。碑帖兼容,善学多师,深悟妙理,严寒临池不辍,酷暑笔耕不止。作品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单位举办的书法大展中多次入展、获奖,在《书法导报》、《书法报》、《魅力中国》和《河洛风》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有《李俊峰书法作品集》、《李俊峰书法论文集》和《李俊峰诗词文选》等。 李俊峰是一个颇具爱心的书法家,他先后为黑河、鲁甸等灾区捐赠作品数十幅,所得拍款全部捐赠给灾区,被中国书画艺术网、博华艺术网、水墨中国杂志评为全国爱心书法家荣誉称号。因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书法艺术三十余年,先后临习魏隶,主攻王铎,宗法王羲之、米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先后在《书法导报》、《书法报》和《河洛风》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精心创作的“虎”“佛”“龙”和“舍得”书法作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中国保护中心批准,依法享有著作权。2010年应邀参加“首届中国书画百幅作品香港展”开幕式庆典,书法作品被香港文联主席、美协主席、书协主席张孝勇先生收藏。并多次担任由河洛美术馆承办的“根在河洛”“中国西游文化之乡”等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评委。
世界书画联盟理事长程翰石评赞其书法:“定位高,学术性强,风格鲜明,作品很精彩,颇具大家风范。”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学院院长郭学斌教授称其:能诗文、擅榜书、精理论、善评论,是当代“学术型”书法家。著名书法家杨坤秉先生赞其书法:线条遒劲,结体匀称,用墨厚重,章法纵逸,碑帖兼容,是当代传统书法大家。美髯公杨谦石先生称其书法特点:“灵活运用王铎的线条,魏碑的结体,米芾的表情达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导报总编王荣生评价其书法:“笔力遒劲,结字古朴,墨法精妙,意境深邃,显示了独到的领悟和深厚的功底,营造了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的崇高境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书法修身养性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效法自然的清静无为的过程,它让书法艺术在画卷之中诠释自然最纯粹的真义。
李俊峰有着扎实的传统书法基础。从少年时期就接触到了书法,浸心书法艺术,刻苦专研。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书法比赛一等奖。他深知中国书法必须尊重传统,又不能泥古不化、固步自封,欲形成自己的书体风格,这个过程难之又难。大部分时间,是在跟书交流、与帖对话。深耕体悟、研习思考,欲将一种内在精神与灵性注入书法线条之中,这就需要自己揣摸、探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技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随着李俊峰书法技艺的日渐精湛,愈来愈被艺术界认知认可,也随之取得了愈加辉煌的成就。
书法家李俊峰在《书法导报》发表论文浅谈汉字“舍得”与书法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的抽象的视觉艺术,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它源远流长,光耀千古,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极其丰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舍得”二字内涵丰富,富于哲理,把“舍得”二字之精髓凝聚于笔墨而精心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批准,依法享有著作权(登记证号:2011-F-048419),这是我国第一件以词组形式在国家版权局注册的书法艺术作品。
“舍得”二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舍”即放弃、施舍或付出。人、干、口为“舍”,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人”字头)要多做(“干”在上)少说(“口”在下);“得”即得到、收获。双人、日、一寸为“得”,也就是说事业的成功(收获)是靠多人合作(双人旁),且每天(日)一寸一寸(一寸)积累而获得。追根溯源,“舍得”二字最早出自《了凡四训》。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看来,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现代人眼里,“舍”就是付出、是贡献、是投入,“得”是成果、是产出、是认同。舍得舍得,欲求其得,必学其舍。 “舍得”,其深刻的哲理无不时时昭示着人们去思考、去摒弃、去谋取以至达到一种物欲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行为结果的不断转换。历览前贤,无以数计的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或巨大成就。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田忌与齐王赛马,以下肆对齐上肆,上肆对齐中肆,中肆对齐下肆,舍了小负之悲,得了全胜之喜。李煜治国无方,舍明政之法,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婉约诗赋。苏轼仕途坎坷,于是舍弃安逸闲适的生活,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放绝唱。诸葛亮自出茅庐,火烧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谓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越王勾践亡国被俘,卧薪尝胆,饱受凌辱,谓之,舍王尊,得江山社稷光复。陶渊明仕途不平,历尽沧桑,后归隐于山林泉下,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乐,谓之,舍名利,得自然之奇趣。王羲之勤练十八缸,终成大器,成古今之书圣,谓之,舍闲娱,弃安逸,得《兰亭序》绝世之美体。李时珍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历经二十七年艰辛,终成中医之巨著《本草纲目》,谓之,舍个人之安乐,得天下之安康。林则徐凭借一身正气于虎门销烟,弘扬我国威,捍卫我尊严,谓之,舍个人之安危,得民族之大义.....人是如此,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就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时每刻都围绕着舍与得和得与舍,演绎着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吗?“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人生之道,贵在“舍得”,虽然卑之无甚高论,却也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内在因由。唐李白在《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么舍得饮,也舍得说呀!不过,他老人家的诗中,接下来的“与尔同销万古愁”才真真的道出了“舍得”文化的精髓。 在对“舍得”二字的诠释中,领悟了“舍得”之内涵,萌发了书法创作欲望,为追求整体上的协调性和丰富性,把“舍得”之内涵浓缩在笔墨之中,使作品更具有遒劲感、厚重感、韵律感和层次感,谨慎地将粗与细、浓与淡、枯与润、收与放、断与连、大与小、疏与密等艺术元素尽可能多地在作品中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度的把握,在经过长达半年之久和数百张宣纸的练习,终于创作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书法作品。此作兼融了王羲之行书的妍美、《张猛龙》魏碑的古拙和王铎行书的畅达,既简约有丰富,既矛盾有合理,既对立又统一,既古雅又现代,符合我们民族悠远、固有的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传统哲学理念浸淫下的审美意趣,透过作品的神采和形质,折射出了“舍得”之精神,“舍得”之智慧,“舍得”之境界。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书法导报》总编王荣生说:“‘舍得’笔力遒劲,结字古朴,墨法精妙,意境深邃,显示了独到的领悟和深厚的功底,表达了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的崇高境界。” 书法爱好者怎样欣赏书法作品 学会欣赏书法,不仅可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也可提升欣赏者的审美趣味、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北宋黄庭坚说:“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人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由此可以看出,欣赏对于学书者来说,比临摹更重要,这也是所有书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但真正学会欣赏,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明清“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曾说过:“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绘画是象形艺术,尚且难以鉴赏它的妙处,而作为抽象艺术的书法,想品味出它的魅力就更难了。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掌握书法艺术的构成要素,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还是有章可循的。 那么,怎样欣赏书法作品呢?南朝齐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也。”这句话说出了欣赏书法的妙处,它告诉我们:欣赏书法作品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看作品所具备的神采,另一方面看作品的形质,神采和形质是书法作品的两个不同方面,也是书家字内功和字外功的显现。欣赏书法古人有远而观之,迫而察之,细而品之之说。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记录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观碑的故事正印证了这一点:一日,欧阳询行经郊外,发现不远处草丛中立一古碑,起初没有在意,而当他经过碑前时,碑上的字迹不觉使他眼前一亮。于是,他急忙下马观看,只见碑上的字个个铁画银钩,很是动人。再向下看,才知是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真是精妙绝伦。反复观之,良久乃去。走了数里后,又转回来再看,疲倦了便坐下来看,竟至于在碑下过夜,三天后才离去。这个故事除了说明索靖书法的精妙,欧阳询学书的执著之外,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欧阳询观赏索靖书法先是骑在马上看的是神采,接着下马看的是形质,而坐下来观之,则是在仔细品味,这就是欣赏书法作品的整个过程。我们在欣赏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时:“远而观之,通篇若武僧布阵,并然肃然;迫而察之,字字若金刚力士,拔背含胸、气愤斗牛;细而品之,笔笔若内家拳路,肆外阁中,掩卷垂目,其书犹在,一股刚正不阿之气,凛凛然阵阵袭来,沛乎胸意!”。 一、远观神采 “神采为上”,既神采是书法作品的最高标准,也是书家追求的目标。唐张怀瓘《文字论》说:“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由此可知书家通过书法的结体字形,将神采负载,诉诸视觉,传达表露给观赏者,这就是“不见字形,唯见神采”的效果。古人对于神采的内蕴,经常用些比喻的方式加以形容,如“荆柯负剑”、“壮士弯弓”、“云鹤游天”、“群鸿戏海”、“骨气洞达”等,这些比喻尽管使人有莫名其妙之感,但其传达的意象符号,直接指向了书法的神采。具体说,神采就是通过意境、神韵、风格和情感等多种因素达到完美结合所显示出的整体精神风貌。 1、意境。意境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是书家借书法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流露的心迹,也是书家的文化修养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评论文学尤其是诗词时。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标准。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所提到“物境”与“心境”,借用到书法上,可化作“意境”。“意”者,主体人之心境也;“境”,乃书法所显示出的情绪、格调,如雄强、豪壮、奔放、旷逸、端庄、浑厚、奇古、险峻、跌宕、妍美、遒媚、绮丽、高远、潇洒、宽博、肃穆、深邃、纤劲等。这些属于书法中客观存在的“境”,已不同于王国维那种客观中的景物之境,它们本身就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这是由于书法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不能把书法中的“境”误认为客观实景,书法没有再现客观世界的任务,也没有这种本领。书法是一种高度宏扬主体精神的艺术,人们欣赏它,就是用心去感受书法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种种情境,这种情境会将人们带到一个更高的现实中去,即精神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美的境界。人们的心境由此得到升华,人格由此得到高扬,审美经验由此进一步深化。“意境”可望不可求,它是书家整体气质、素养的自然流露,是书法艺术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 2、神韵。神韵就是书法作品中蕴含的神气和韵味。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这里所谓的“爽爽之气”、“英俊之气”就是流露于书法作品之外的神韵,神韵越高,勾魂摄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就越大。欣赏优秀书法作品,看到笔画挺拔、气势豪放,就会联想到山峰的巍峨、青松的苍劲;看到连绵飞动的字,就会联想到山泉流水,给人以流动感;看到端严的字就会联想到佛教;看到妍媚的字就会联想到美女;看到跌宕的字就会联想到杂技椅子顶;看到拙朴的字就会联想到汉代石刻等,这就是书法的神韵所在。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苏轼、黄庭坚和王铎等大家的书法作品,它们不仅具有外形美的吸引力,而且还具有神韵美的感染力,那奕奕动人的风采和天机流荡的韵味,神奇地洋溢在字里行间,使人目眩神摇,流连忘返。 3、风格。“风格”一词原指人的风度、品格。后延伸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它指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不同的艺术素养和个性特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学》中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因此说,书家由于个人的遗传机制、生活经历、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驾驶书法艺术语言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中国的书法艺术,流派繁多,风格迥异;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倜傥俊拔,或浑穆苍古,或高逸幽雅等,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如李白的风格与其浪漫主义息息相关,处处表现出狂放不羁,豪爽飘逸。北京博物院藏有他的一帧《上阳台帖》,全帖气势超迈,笔力雄健,书字大小错落,透出一种豪气仙风,才华横溢的风格特征。颜真卿的风格与其威严庄重、凛然正气的忠臣形象相一致,其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既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也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4、情感。所谓情感,就是书家在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融汇的喜怒哀乐。唐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所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作品无不渗透着书家的深厚感情。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表达的是群贤毕至的喜乐之情;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所蕴含的是疾痛惨怛、哀思郁勃的悲愤之情;王铎在《苏侍御诗贴》中所表达的既有对寇仇滥杀无辜的愤懑之意,又有对苏氏满门英勇抗敌的敬仰之情,所以把满腔愤懑倾泻到纸上,时或高昂激越,时或纵笔豪放,至今似乎在纸上还能读到他那大义凛然、同仇敌忾的忠烈之气;宋陆游在《题醉中所作草书歌》中抒发了在那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的强烈爱国感情:“胸中磊落藏王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塑,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作者借酒助兴,把尽忠报国的宿愿,欲仕无路的悲愤都倾注到书法之中;民族英雄岳飞所写“还我河山”的草书横幅,酣畅淋漓,峻峭挺拔,大气磅礴,真是义愤之情溢于笔端,充分展现了他那收复河山,洗雪国耻,“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伟大抱负和英烈胸怀。 二、近察形质 近察形质就是体察书法作品的形质美。唐孙过庭《书谱》中有“察之者尚情,拟之者贵似”之说,这里的“察”就是分析之意。即对书法作品的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然后判别其优劣长短。 1、笔法。所谓笔法,是指书画作品中点、线运行的形态、方法。清刘熙载在《书概》中:“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言简意赅地阐明了笔法对书艺的重要作用。笔法的核心是笔力。南朝齐•王僧在《答竟陵王书》中说:“古今既异,无以辩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也就是说,古今书法风格千姿百态,很难辨别出谁高谁低,只是看它是否有笔力。东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过:“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就是对笔法优劣的高度概括。古人常以如 “印印泥”、“锥画沙”、“春云行空”、“流水行地”,“剑绣土花、中藏坚质、鼎仓翠绿、外耀锋芒”,“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等来比喻笔法。因此说,笔法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是衡量中国书法艺术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准绳。 2、字法。字法习惯上称“结字”、“结构”、“结体”或“间架结构”。唐孙过庭《书谱》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说的也是有关字法的问题。其中所讲的平正,指的是点画在变化中寻求结字的平稳。所以历代书家都十分注重字法。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字体略长,欹侧多姿;颜真卿的《祭侄稿》结构宽博,雍容圆浑;黄庭坚的《华严疏》中宫紧敛,四维开张;陆维钊的《过洪泽湖》外形扁方,中可走马。尽管他们对字法作了不同的变形夸张,但都显得很美。需要注意的是,变形夸张一定要适度,如王铎的有些字虽笔笔内敛,但敛而有节;黄庭坚的有些字虽节节外张,但张而有制;苏轼的行书丰腴而肥,却肥不露肉;褚遂良的行书清癯而瘦,却瘦不露骨;王羲之的行书则达到了“肥瘦相合、骨肉相称、浓纤折中、修短合度”的境界。总之,失去了字法的“度”,则肥瘦长短皆病;掌握了字法的“度”,则“玉环飞燕俱可观”。 3、墨法。墨法就是墨色通过运笔留在纸上的印迹。书法作品中用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书法艺术的效果。唐孙过庭《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的是书法作品中的墨法不能单一地应用,最重要的是要在自然中见匠心。从视觉效果来讲,浓墨显示的是厚重、朴实之相;渴墨显示的是苍劲、刚阳之美;淡墨显示的则是明快、飘逸、隽秀之态;而湿墨给欣赏者一种雾中看花、空灵幽深的感觉。水墨交融,润如初花含露,干如秋风扫叶,枯如百年老藤,给欣赏者带来的是诗一般的意境和情怀。墨法实际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可言,当然古人在论及创作中一些不同书体所需的墨法运用时,也多有阐述。如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专门列了“用墨”一节,其中就谈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这里也是在讲用墨。书体不同,对用墨的要求也不尽一样。楷书用墨变化小些,行草书变化大些。要做到用墨得体,善于将浓淡结合,燥润相间,流动自然,这是用墨的原则。 除此之外,书家墨法风格的形成与每位书家的个性爱好和用墨习惯有关,清代的大书家刘墉和王文治,一个喜用浓墨,另一个则爱用淡墨,两人分别被誉为“浓墨宰相”和“淡墨探花”。而清包世臣则喜用饱含水分的墨。总之,不同的墨法产生不同的韵味,给欣赏者以不同的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颜真卿、王铎等人的书法作品时,往往惊叹于他们墨法的考究,特别是那些枯如秋霜,湿如春风,浓如夏雨,淡如冬雪的精彩之处,让人佩服不已。 4、章法。 又称“布局”或“分行布白”,是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款识、印章之间的组织安排的方法。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述:“古人说书以章法为一大事。”欣赏书法作品,首先就是要看它的的章法,好的章法使人赏心悦目;反之再好的字也使人倒胃口的。可世上确实存在着一辈子不理解章法的“书家”。据说,清何绍基的家乡道州(今湖南道县)有一个姓廖的擅长书法,在当地颇负盛名。有一次,有人问何绍基廖某的书法究竟如何,他笑着说:“廖某只有写一个字才好看的。”可知这个廖某只明结体,不解章法的。由此可见,章法对于书法艺术创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羲之《兰亭序》的章法独具特色,成为千古绝唱。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弘一法师说写字最要紧的是章法,谈到章法时用打百分的方法来说明章法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他说,论起一幅作品的优劣来,有四个要素必须注意,估量其应得的分数,分别是“章法50分,字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一般人认为每个字都重要,为什么章法的分数最多呢?弘一法师回答说:“章法之所以很重要,占分多,其理由很简单,一是统一、二是变化、三是协调。”可以说,这三者正是章法关注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的美表现在“神采”与“形质”两个方面。“神采”是抽象的,无形的, “形质”是具体的,实在的。 “神采”与“形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表现出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说,神采、形质二者兼之是书法艺术美的最高标准。但在书法艺术欣赏活动中,由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知识学养和兴趣爱好上的差别与不同,有可能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但应当看到,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笔笔有神,字字有韵,行行有气,布局奇稳,墨趣横生,既有龙腾虎跃之势,又有满目烟云之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心旷神怡,陶醉于笔墨之中。(编辑:周云)
李俊峰 河南省洛阳市河洛艺术馆馆长
编者按: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经常观察和批评作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象李俊峰老师这样,从重要角度从理论上简要地阐述对书法作品欣赏的方法,并不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评论家都能做得到的,鉴于文章的理论可读性、知识实用性和较广泛的应用方法特向广大书法爱好者推荐。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特有的一种艺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显示于世界艺术之林。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