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诞生地在宝鸡古大散关
刘晓应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博大精深。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世界上哲学界和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老子的辩证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得老子的思想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我对老子十分敬仰,通过长期研究论证,形成了老子的《道德经》诞生地在宝鸡古大散关的研究成果。一、老子西出的“关” 是宝鸡古大散关
与《道德经》诞生地相关的,老子西出的“关”究竟是哪个“关”?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一说“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处)。通过研究探讨论证,我认为老子西出的“关” 是宝鸡古大散关。宝鸡古大散关又名散关,崤关,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是古代陕西关中的门户,被称为中国内陆诸关之最,号称“三秦第一雄关”。大散关固锁陈仓故道,扼险屹立,历代兵家将士为它喋血争战,许多文人骚客为之讴歌赞叹。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其遗址、范围为南起秦岭梁,北至二里关。伫立关址,纵目远眺,但见群山叠嶂,古木苍郁,两侧的山峰如卧牛,如奔马,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这里的自然风光特别优美。
据《史记》和《水经注》考证,老子“因居周久之,乃遂去”。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眼见天下大乱,产生了对周朝的绝望,决定远离周朝,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大散关。老子出关应理解为出国,但“函谷关”仍在周朝版图内,既然老子对周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出“函谷关”也就并未达到他的“去周西游”的目的;据《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是“西入夷狄”;东汉·廷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员襄楷给汉恒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清·王国维著的《秦都邑考》说:“秦人先祖,起源于戎狄”。这里所说的“夷狄”是秦国人先祖的领地,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带,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临洮县(古称狄道县)一带,上至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是一直视秦国为“夷狄”。既然老子是“西入夷狄”,那么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大散岭上的,“散关”,则是老子“去周”“ 西入夷狄”所必至之“关”。
二、尹喜为古散关令
据《宝鸡县志》载:“周尹喜为散关令”, 关令尹喜,字公文,是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曾做“散关”关令。老子将西出散关以升昆仑。喜占风气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国中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宝鸡市区西南益门镇之通仙观(虽毁战火,但迹尚依),旧址原是尹喜故宅。
三、古大散关是老子《道德经》出书地
《道藏·西升经》和东晋·葛洪著《抱朴子》亦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老子在大散关遇到尹喜,两人相聊甚欢,老子便将智慧加以固化,写下《道德经》让尹喜自己去钻研,并约定千日之后四川相见。就这样,尹喜成了老子的大弟子,并因为这本影响天下的奇书而闻名。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经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在尹喜故宅,遗有老子给尹喜授经的“说经台”。老子的《道德经》是应尹喜之请,经老子“语之伍千言”,由尹喜“过而书之”。 相传老子曾在天台山讲道,天台之峰有道家尊崇的祖庭“玄都”,山脚有“玄关”,人称“老子骑牛过玄关”。
四、老子在临洮去世
老子出关遂(西)去。他游河湟,涉流沙,访陇西,旅游传道达17年,后落脚临洮(狄道)继续传道讲学,吸引了天下众多高贤隐士纷至沓来,最终飞升于狄道东山之凤台。老子在临洮羽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与其他研究文献称皇封“李耳天下第一李姓”相吻合。在甘肃临洮,至今尚存“升仙台”,每年举办“老子国际文化节”,这一带住民历尊老子为始祖,自誉老子的后代。(作者系陕西省宝鸡市政协委员、大散关文博馆馆长,朱玉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