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張良,功成身退,留給後世不少謎團,譬如他的鄉關何處?兩千多年的時光,似乎足以蕩滌蛛絲馬跡,「換了人間」。然而,河南郟縣張店村對外宣稱為張良故里。究竟是空穴來風,還是斑斑可考?記者尋訪張店村,以揭開這一神秘面紗。■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童心 河南報道
驅車抵達河南郟縣張店村附近,已近晌午,夏日太陽熱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從郟縣縣城出發,沿途一馬平川,冷不丁此時在視線的不遠處升起一座大山。山的輪廓從天際線綿延而出,中間斷然出現一道豁口。「那是五龍山,你看像不像大鵬展翅?」郟縣外宣辦主任寧建鵬指着遠處的山說。他的「醒語」,似乎為這即將謀面的村莊鍍上神奇的色彩。
張店村坐落在狀如鯤鵬展翅的大山之下。五龍山自古鎮守庇護着這個村落,似乎天荒地老,不離不棄。一座牌坊屹立在村口。中國文物研究所原所長羅哲文題寫的「西漢留侯張良故里」幾個醒目大字,躍入記者的眼簾。這題字開門見山,昭示了這個村莊的卓越不凡之處。兩千多年前,被譽為「謀聖」、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從這個村莊出發,一頭扎進了中國歷史的帷幕。張店村背峙的五龍山,穆然目送他遠去的背影。
諸葛亮刻石「鐵證如山」
張良的大名如雷貫耳,婦孺皆知。對這一名字是否知曉,可以測試一個國人歷史知識蘊含量的高低。「博浪沙刺秦」未遂之後,張良奇遇黃石公,得其真傳,從一名「殺手」轉身為軍師,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功封留侯。
中國人習慣將張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周恩來總理對這兩位奇才皆欽慕不已。二者孰高孰低?在一份網絡炮製出的「中國古代軍師排行榜」上,諸葛亮位居第四,較之名列第三的張良稍遜風騷。實際上,諸葛亮對這位先賢心懷景仰之情。平頂山市張良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辛士秀說,諸葛亮八歲至十七歲之間,生活在張良故里附近,時而前往張店村留侯祠祭拜,表達對張良的仰慕之情。隱居南陽之後,每年清明時節回諸葛廟村為其祖、父、叔掃墓,順道造訪留侯祠。公元201年(建安六年),諸葛亮與徐庶一道,再一次造訪了留侯祠。這一次非同尋常,他留下了墨寶,並被里人刻石保存。在沉睡了一千八百年後,2006年這塊石刻被張店村村民張振洋無意挖出。
平頂山市張良文化研究會會長張華燁說,碑文記載了諸葛亮那一次祭訪留侯祠的時間和同行者徐庶,並表達了對張良的崇敬。在張良紀念館,記者目睹了這一石刻,經過滄桑歲月的磨礪,已漫漶不清。這塊石刻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見證了諸葛亮對這位先賢的景仰,也見證了張店村留侯祠的存在;同時,它是張店村為張良故里最核心的證據,似若鐵證如山,一錘定音。「在古代,到郟縣為官的,都會到張店村來拜張良。」辛士秀道,諸葛亮刻石碑文還稱讚張店村所在的地方「清淨秀逸,乃龍鳳之地」。
有關張良遺蹟為數不少
諸葛亮石刻並非證明張店村為張良故里的唯一證據。記者尋訪此處,方方面面匯聚而來的信息,殊途同歸,證實張良與這座村莊的千絲萬縷的淵源。實際上,這座村莊頗有「來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在五龍山上,發現了原始年代的岩畫,以及石斧、石鑿、石杵等遠古石器。張店村主任張同勝告訴記者,村裡秦磚漢瓦俯拾即是,遺蹟四處可覓。
而與張良息息相關的遺蹟,為數不少,諸如張良養馬、馴馬、洗馬的遺址,如濾馬潭、跑馬溝等。在五龍山上,有一塊巨石,是當年張良吹簫的地方,人稱張良品簫石。辛士秀告訴記者,傳說張良幼年在五龍山上放牧時,在山巔西峰頂巨石上吹簫,聲傳數十里,感天動地,隱修聖地龍首山區的神仙多有光顧,觀音菩薩就是常客之一,經常前來聽簫論道。
後人發現,品簫之處的巨石,頗像張良坐以品簫模樣,故稱之為張良品簫石。在五龍山上,還有一座魁星樓,這是張店村後人為紀念張良、激勵子女讀書效國所建。
諸葛亮造訪的留侯祠,早在漢代已經存在。據張華燁透露,在元朝時祠堂被毀滅,明代予以重建。祠內兩棵漢柏,需三人合抱。大躍進時,古樹不幸遭遇滅頂之災,當地的一些老人目睹過漢柏的雄姿,而祠堂在一九八三年也壽終正寢。
明清《郟縣志》對漢柏和留侯祠皆有記載。辛士秀說,在漢代以後,一些地方建立了留侯祠,但無法與郟縣張店村漢代所建張良故里祠廟相媲美。
張良烙印千古不滅
四十餘歲的張同勝是張店村委會主任,同時身兼平頂山市張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良故里張氏宗親會會長。他說:「我們村的人口三千多,張姓村民比例八成以上,都是張良後裔。」張同勝自稱是張良第六十八世孫,而年齡稍長的張華燁是張良第六十九世孫,輩分上短了一代。而據張同勝透露,撰寫《傷寒論》的中國古代醫聖張仲景,是張良的第十六世孫。身為平頂山市張良文化研究會會長,張華燁致力於張店村張良故里文化的挖掘、梳理和推廣。她告訴記者,張店村張良後裔從六十五世到七十四世,跨越九代,「在一次祭奠張良的儀式上,九代同堂,蔚為壯觀。」
張同勝和張華燁向記者出示了張氏家譜。厚厚的家譜,由一個又一個名字魚貫而成。這些名字在時間長河中,因因相襲,擊鼓傳花,化作家譜裡的一個個符號。這一家譜記載了張氏的承繼關係,記者在這家譜裡,見到了那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張良。
時間流轉不止,生命繁衍不息。自張良之始,轉眼兩千年過去,世間已是滄海桑田,但張店村張良後裔代代傳遞着先祖的信息,周流不絕,至今這個村莊仍深深打上張良的烙印,張良的傳說植入村民的生活。記者在張良村尋訪,巧遇兩個老翁在屋簷下對弈,他們以碎瓦片或者石粒當棋子,在地面上手畫的「棋盤」裡運行棋子。記者過往不曾見過此種棋藝。張同勝說,這是僅在當地及周邊流行的一項名為「擺山」的棋藝類娛樂活動,肇源於張良的佈陣圖。據傳,後世的中國象棋,亦是從這佈陣圖演繹而出。
農曆四月初十是張良誕辰,每年這一天張店村的張良後裔匯聚一堂,隆重祭拜先祖張良,上演大戲,當天家家戶戶吃麵條。辛士秀透露,這一傳統傳承了千百年,已經成為張店村獨有的廟會習俗。這一天,村裡為將要入學的幼童舉行破蒙啟智儀式,「幼童將母親給自己做好的鞋子放在張良像前,和長輩一起誦讀張良家訓,學習先人謙卑處世的精神和追求智慧的志向。」辛士秀說,這足以顯示張店村人注重文化教育和精神傳承,僅有三千多人口的張店村,自恢復高考以來,走出了五百多位大學生。
風水寶地賢達輩出
無論是遺蹟物證,或者歷史記載,還是千年承繼的傳說、傳統,張店村作為張良故里,似乎是鑿鑿有據。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在考察了張店村之後,欣然題寫了「西漢留侯張良故里」。張店村還榮膺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的光環。獲此榮耀,不僅是因為張良故里的文化底蘊,另一個原因是至今尚保存了二百九十六間明清官宅。記者參觀了這些古代建築,雖然過去幾百年,但保護尚善,雕刻精美,儼然是一座「明清官宅博物館」。這些官宅曾經的主人是從張店村走出去的達官貴人。張同勝說,張店村不僅出了被譽為「謀聖」、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亦出現了不少古代高官,如明代九門提督張樂舜、清朝道光進士、刑部主事張崇等。僅僅在明清兩代,晉陞五品以上的官員十二人,而受皇封者多達六十多人,張店村因而也被稱為「進士莊」。
張店村在歷史上賢達之人輩出,背後的原因,辛士秀試圖從堪輿學上尋求答案。他指着張店村所在的遙感圖,比劃着說,張店村位於中幹龍脈之東首龍首山(首山為中國古代五大名山)脈中心位置的五龍山下,五龍山山峰南坡陡峭北坡緩長,山東段有五道大嶺(五龍嶺)直通山頂,山西端鳳凰嶺形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諸葛亮稱其為「清淨秀逸,乃龍鳳之地」。
辛士秀說,五龍山整體又像一個凹面鏡從地下長出,而張店村幾乎就在這個凹面鏡的焦點處。而五龍山左右兩邊和背後皆有山環繞,而前邊兩條河流九曲環繞。五龍山所在的龍首山,南北有滍水、汝水相夾而環抱,其狀如兩條相交的巨龍,又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巨鳳,是典型的龍鳳寶地,亦如《撼龍經》所說:「兩水夾處是真龍」。
究竟是不是因為張店村為風水寶地的原因,而出了一個彪炳千古的張良,這似乎難以定論。然而,可以肯定,張良如一隻大鵬,飛入了中國歷史。而張店村所背峙的狀如大鵬展翅的五龍山,是否為他的化身?對張店村的張良後裔來說,先人張良是他們的榮耀,是張氏家族的精神紐帶。不過,張良早已走近中國歷史的深處,沉澱為一個文化符號,他不僅屬於張店村,不僅屬於張良後裔,他更屬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