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十九届三中全会将于2月26日至28日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是5部分:1、讨论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报告;2、讨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稿;3、讨论有关人事问题;4、讨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稿;5、其他事项。
而尤为被大家关注的,就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了。这次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讨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稿,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
机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项重磅改革将势必带来深远的影响。文化界人士十分关心,文化大部制是否被提上日程?2013年3月,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的“二部合一”,文化大部制改革走了“半步”,这次新一轮机构改革能否再向前走“半步”,让文化部与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三部合一”?能否还有更“大步”,文化部与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旅游、体育“五部合一”?这次机构改革不仅仅是单纯国务院机构改革,而是党政群的统一改革,力度也是空前的,抑或文化口机构改革还有新的思路?我们拭目以待。不管文化口的机构怎样设置和改革,方向是有利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这些思想反映了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并将为指导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行动路线图。
一、为什么要改?
会议指出,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二、要怎么改?
会议强调,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有何意义?
对于机构改革的意义,提出了“四个必然要求”: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改革开放40年间,出现哪几次大的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第四次: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第六次:2008年。新组建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为27个。
第七次:2013年。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1、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2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4、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5、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6、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五、文化口大部制的思路?
早在1998年朱镕基总理就提出过,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与文化部“三部合一”的改革策略,在2004年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过“三部合一”。2013年,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的“二部合一”,这只能算作文化大部制改革走了半步,虽然与预期由一定的差距,但是走了半步也比原地踏步好,况且副省级以下的全部实行了三部合一或者多部合一。文化大部制改革在一些地方已经做了有益尝试,许多市县一级政府成立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把传统上分设的有关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以及体育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综合为一个政府部门行使。未来,省和中央层面的改革完全可以参照进行。
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部门、权力整合。应该伴随着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分权,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应该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应由生产者变为管理者,由直接提供服务转而专事标准制定和行为监测。那些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绝不能再赋予一些部门审批、特许权来干预。
大部制是指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职能相对接近的政府部门进行横向合并,拓宽管理幅度,从而使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是应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其核心任务,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十九大明确了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三大方向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高效合理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安排,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深化改革提供制度支撑。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他指出,特别是要“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与此同时,“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此外,还需要“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这些思想反映了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并将为指导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行动路线图。
首先,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往往主要对政府直属部门进行合并重组,而很少触及内设机构。这使各个政府机构的内设机构千篇一律,并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过去两届大部门制改革为例,各级政府合并的大部门仅对其综合管理的内设机构进行合并,如办公室、财务、信息、人事等,而很少针对职能机构加强重组。这也使一些政府机构在合并以后仍然是“两张皮”,无法真正打通职能交叉、重叠乃至矛盾之处,使机构改革无法带动和引领职能转变。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构设置要统筹考虑,特别强调了内设机构的配置问题,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政府机构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政府机构内部,并逐步优化内设机构的设置。与此同时,破解机构合并后的“同床异梦”现象,切实推进合并后的机构整合和职能融合,是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机构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这就要求政府机构改革不应只是加减法,而应引入乘除法,通过内设机构的合理设置产生加成效应,通过上下联动的机构改革产生倍增效应。
其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这为破解政府机构编制难题提供了思路。编制管理可以确保政府机构的人员安排得到有效控制,并避免机构膨胀和人浮于事。但是,编制管理也导致人事安排的僵化和固化,难以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很多政府部门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一些部门可以说是门可罗雀的“清水衙门”,而另一些部门则是炙手可热的“肥水衙门”。受制于刚性编制管理,还有许多部门存在想要的人进不了,不想要的人赶不走。许多政府机构迫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引入大量编外人员,但是同工不同酬和其他人事管理问题也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因此,如何使各类编制资源“动起来”,并可以加以灵活有效的统筹使用,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此次报告特别指出编制资源的统筹使用思路,这就要求盘活既存人力资源并激活新增人力资源,从而可以实现政府编制管理的优化配置。
最后,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省级及以下政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鼓励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这些新提法将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并发挥各地各级政府的能动性。目前我国在经济、财政等方面的分权政策已经基本到位,而在行政体制方面的分权进程还需要加快。以往政府机构改革过分强调“职责同构”,即要求下级与上级在机构设置方面“上下一般粗”。这意味着上面设置什么机构,下面也要对应设置同样或类似的机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对口单位”,但却忽视了各地各级政府机构本身应有的特色和属性。与此同时,这也让各级政府的部门设置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并导致省市县政府部门只是各类中央政策的“二传手”,出现机构“悬空”和政策空转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同,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侧重点也差异较大。鉴于各地各级政府机构的本身属性和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是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政府组织结构的关键所在。目前,许多省份都探索试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将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予以合并,并通过合署办公等方式精简人员和强化协同。但是,地方机构改革面临的挑战是,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的机构无法同上级部门一一对应,往往出现一个下级部门向多个上级部门报告的情况。打通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充分肯定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灵活性,将可以大大释放机构改革的正能量。与此同时,未来也需要关注在上下级政府部门不对应的情况下,如何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和协同,避免“一对多”的组织沟通遇到梗阻。
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归根结底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如果机构改革无法带动职能转变,或者难以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就谈不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此次报告明确了未来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上述三大方向,有利于在巩固已有机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提质增效。因此,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改革深化,特别是加强内外联动、资源统筹和上下互动,必将提升政府工作的效率、效果和公平,并赢得人民的满意和信任。